
回漢語言方面的差異及其身份標記 ——以山東德州前徐村為例
摘要︰回族作為中國的一個特殊的民族在語言使用上有自己的壹些特點,雖然都使用漢語,但與漢族人使用的漢語有所不同,具體表現在回族漢語中存在壹些特殊的宗教詞語和不同於漢族人所用的一些說法,此外語音上也存在一些不同。語言是符號系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惟的工具,此外語言還有符號功能( symbolic function),可以顯示某個群體的身份,這個群體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村莊。任何群體使用的語言都表明他們的語言不同於其他群體的語言。“非我族類, 其聲必異”說的就是這種現象。語言的符號功能使它可以成為一個民族身份和認同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回族漢語;漢族漢語;差異;身份標記
一、研究概述
回族作為中國的一個特殊的民族在語言使用上有自己的一些特點,雖然都使用漢語,但與漢族人使用的漢語有所不同,具體表現在回族漢語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宗教詞語和不同於漢族人所用的一些說法,此外語音上也存在一些不同,正如楊占武先生在《回族語言文化》中提到的“回族聲氣”、“漢族聲氣”。
在回族語言的研究中對回族語言的概念、分類、歷史淵源研究過多,理論有余而實踐不足,缺少深入回族內部的第一手資料。目前則更側重於語言特徵的考察與總結分析,對語音、語法方面研究較少並且回族語言受各地方言影響有所變異,同詞異音的現象十分普遍,因而回族語言與當地方言的比較研究理應加強,但事實上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試圖對山東德州前徐村這一回漢雜雜居的村莊進行一次社會語言學調查,目的檢驗是否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回漢語言上始終存在差異。
本文選取的調查地點是山東省、德州市的一个回汉两教村——前徐村。前徐村是回漢雜居的村莊,回族人漢族人各占一半。本文採用道統的讀字表的方法記錄下前徐村回族人和漢族人的聲韻調並分析其差異;同時,运用訪談法和觀察法和收集“回族腔”和“漢族腔”的語料。
二、前徐村回漢語音上的差異
透過對漢族腔與回族腔的音系分析可以看到,漢族腔與回族腔在聲母方面基本相同,在韻母與聲調方面存在部分差異,但大多數也是相同的,下面將詳細介紹回族腔與漢族腔存在的比較有規律的差異。
(1)漢族腔中讀[ən]、[iən]、[uən]、[yən]的在回族腔中讀[en]、[ien]、[uen]、[yen],即在這幾個韻母中漢族人習慣發後[ə],回族人習慣發前[e]。例如︰漢族腔中讀[ən] 本吞文、[iən]拼民、[uən]頓春、[yən]均潤的在回族腔中讀作[en]本吞文、[ien]拼民[uen]頓春、[yen]均潤。其他如︰“心、韌、勁、婚、很、們、蚊、悶、問、論、人、分、寸”這些差別在問及受訪者時他們只能說到有區別,一聽就能聽出來,但是具體是什麼區別便回答不上來,只能憑自己的感覺說“回民講話輕巧”“漢民說話舌頭卷”“回民說話重”。
(2)漢族腔中讀[ɛi]、[iɛi]、[uɛi]的在回族腔中讀[ai]、[iai]、[uai],即在這幾個韻母中漢族人習慣發[ɛ],而回族人習慣發[a]。例如漢族腔中讀作[ɛi]呆色愛、[iɛi]解矮、[uɛi]怪帥的回族人讀[ai]呆色愛、[iai]解矮、[uai]怪帥。其他如“來、買、快、鞋、賣、塊、蟹、再、哎、在、奶、害”這種差異總是能在漢民說話時就帶出來,從而讓回民覺得他們說話有差異,或者說“他們說話各自外有個味兒” “李姐姐︰我聽著這兩個人的聲音一樣啊,就是一個是回民調一個是漢民調”
“王大娘︰就在音調上不一樣,口音上不同,從那裡說話就不一樣,開口就不一樣,就這個腔調上不一樣,你回民這個腔調和漢民就是不一樣,一開口說話就不一樣,就平時和這婦女在一起聊天時一聽就聽出來的”
(3)在發韻母為[ɔ]、[iɔ]的字時漢民嘴形攏圓狀態,回民嘴形則處於自然狀態,所以發出的聲音聽起來也不一樣,如“老、教、學、好、早”
(4)在聲調上,回族腔和漢族腔都有4個調值,即213、42、35、31分別對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個調型。不同的是有些字,漢族讀作上聲35、回族讀陰平。舉例如下︰“吃、喝、七、八、說、一、靴、鴨、接、貼、刮、出、拍、切、哭、初、插、托、結、搭、安、乖、待、屋”等字在回族腔中調值是213,在漢族腔中調值是35。
(5)回族發音聲音響度較大,漢族發音則輕、緩一些。這是為什麼訪談時有些人說“回民講話粗魯、蠻橫,漢民講話柔聲細語”。漢族人說話吐字比較清楚,聲韻調都很清晰,回族人說話輕描淡寫,聲韻調都比較短而模糊,所以有的受訪者講到“回族說話輕巧、快”
我們可以看到,回漢語音上的差異主要在發音時舌頭前後的位置以及聲調上的不同,回族人發音舌頭比較靠前,漢族人發音舌頭位置靠後,舌頭位置靠前時發音比較省力,發出的音自然輕巧,這也就是在訪談時很多人說到“漢民說話輕巧、漢民說話重一些”林濤在《回族語言》中講到回族話裡把漢語韻母中的後鼻音多讀作前鼻音。如把“耕”讀作“跟”把“英”讀作“因”把“東”讀作“敦”等。據有關研究成果介紹,這也是一種阿拉伯語、波斯語讀音在我國回族話中的殘留現象。據說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裡只有前鼻尾音而根本沒有後鼻尾音,所以大多數回族在借用漢語的時候,往往將漢語的後鼻音一律讀作前鼻音,這無疑是他們在借用漢語的時候保留了自己的發音習慣。筆者認為在本文中發現的回漢語音的舌位前後現象正和上述的發現遙相呼應。
三、前徐村回漢語言其他方面的差異
在調查中除了方音字表中發現的差異之外,回族漢語和漢族漢語在其他方面還存在一些差異。對其解釋有的是依據當地人的口頭解釋,有的是依據現存文獻中的解釋,例句是依據調查時人們的口頭語言,回族和漢族有差異的語言現象就在分別用“回”“漢”表示不同的說法。主要包括︰回族人使用的與宗教有關的語言現象、稱謂語方面的差異、相同事物的不同說法等詞彙方面的差異以及很小部分的語法方面的差異。下面依次介紹。
(一)回族人使用的與宗教有關的語言現象。
“ 走墳” , 意為上墳, 回民走墳, 不同於漢民上墳, 回民上墳要由阿訇領著到墳上念古蘭經來紀念死者, 所以就造出了一個“ 走墳” 來區別於一般的上墳。(劉鑫民,1994)徐大娘︰我聽到一句說是“上墳去”這不是俺們面兒上的話嗎?你們不說“上墳”你們說“走墳”
“下刀”“趕刀”“宰”表示“殺牛殺羊”如︰“宰牛”、“宰羊”“這只雞看樣子不好,快點送到寺裡去趕刀”而相應的漢族用“殺”如︰“殺豬”
“主麻”伊斯蘭教規定,每周星期五晌禮時間,凡成年、健康的男性穆民均須在當地較大的清真寺舉行集體禮拜,稱為“主麻”即“聚禮”,回族穆民習稱“禮主麻”、“作主麻”。一般至少四人以上參加,有的清真寺允許婦女參加。“奶奶每周五去寺裡禮主麻”
“上殿”去清真寺做禮拜。“開齋早上阿訇會通知所有人去上殿”
“杜阿”,阿拉伯语音譯,意為“祈禱”、“呼喚”。俗稱“做杜阿”、“接杜阿”,是穆斯林在宗教功修中,在請阿訇走墳時向真主祈求、祈禱,一項非常嚴肅的重要儀式。“阿訇念完經後要接杜阿”即接受真主的祝福。
“歸真”“歸主”“無常”回民對死的叫法。“村裡無常了一個人”
“發送”為亡人送葬。“媽媽今天去發送人了”
“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開齋節前一個月,履行齋戒功課的月份。陳奶奶︰“進入齋月了,我去給阿訇送點東西”
“把齋” 指開齋前一個月從黎明至日落,戒飲食,戒房事,戒絕丑行和穢語,其意義除完成宗教義務外,還在於陶冶性格,克製私欲,體會窮人飢餓之苦,萌發惻隱之心,以資濟貧、行善。把齋是自願行為,在當地一般是阿訇把齋。“阿訇在休息,把齋挺辛苦的”
“阿訇”指清真寺中主持教務的專職人員。“沒事兒可以去找阿訇爺爺聊聊天”
“ 伊芳瑪尼”意為“ 信仰” , 但帶有莊重的感情色彩。“打起伊芳瑪尼指伸出食指,表示自己是回民”“你如果是回民就打起你的伊芳瑪尼來”
“亡人”回民對“已死之人”的稱呼。“哭聲太大讓亡人不得安寧”
“禮拜”指穆民對真主表示崇拜、感恩、畏懼的一種宗教儀式”,它由特定的姿勢組成,比如鞠躬、叩頭、靜坐等。波斯語是乃瑪子。“阿訇每天都禮拜,奶奶就一周去一次”
“開齋”齋戒期滿,就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開齋節。到教歷10月1日即齋戒期滿, 舉行慶祝齋功完成的盛會,這一天就是。開齋節這天,人們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齊地到清真寺作禮拜,聆聽教長講經布道。然後去墓地 “走墳”,緬懷“亡人”,以示不忘祖先。節日當天,家家戶戶炸製“油香”,宰殺牛羊用來招待賓客親朋,互相饋贈。“小姑打電話問開齋回不回家”
“開大齋”指開齋節。
“開小齋”指古爾邦節,也叫宰牲節,意為獻牲,即宰牲獻祭的意思,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弟弟說他對開齋印象深刻,對開小齋沒什麼印象”
“換水”指“洗澡”或“沖澡”,或說成“洗大淨”(馬曉玲,2010淺談回族漢語中的特殊用語“語言應用研究)
“托靠”相當於“依仗、仰賴”。在回族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切托靠真主”的說法。
“知感”指對自己目前的狀況感到知足並感激真主的恩典。如回民在談及自己的生活狀況時總會說“知感主地很﹗”“做點油香知感知感”
“得濟”指得到好處,一般指父輩得到子孫輩的好處。如“養兒為了得 濟”。也可以分開說,如“得了兒子的濟”。
“色倆目”(阿語sal m)是穆民見面時的問候語,“道色倆目”指見面主動向對方致意;“接色倆目”指對他人問候的回應;“出色倆目”表示禮拜結束了。
“賽瓦卜”感謝、真主的回賜,阿語(thaw b))
“大淨”, 大沐浴, 即按程式沐浴全身
“小淨”, 小沐浴, 即按程式沖洗局部肢體
“禮拜寺”平時人們說“寺裡”指清真寺,穆民進行宗教活動的地方。
“裡白裡斯”回民對淘氣、不聽話的小孩的稱呼。“奶奶生氣的對弟弟說︰你就是個裡白裡斯”
“亡人”回民對已死之人的稱呼。
“達帳”指在送殯之前由專門人員給亡人淨身。負責這項工作的被稱為“達帳人”
“真主”指穆罕默德,人們習慣稱“大能的主”
“教門”宗教信仰。如“很教門” , 是指對虔誠地信仰伊斯蘭教
“討白”告解, 即痛改前非的表白。回民自認為有錯時, 念討白以表示悔過自新。人去世前, 請阿旬念討白, 以表示對一生的罪過都進行了告解了可以安心地離開人世.
“乜貼”舉意, 心愿。表明自己的某種意愿叫“ 舉乜貼” ; 乞討叫“ 要乜貼” ; 舍散、施舍叫“ 散乜貼” 。散乜貼不僅是扶危救困的善舉, 也可以是遇到婚喪墳娶時向親友表達友好的一種德行, 向寺上散包貼是表達對安拉和宗教的忠誠, 如主麻日散的包貼叫“ 主麻乜貼” , “ 過乜貼” , 是從舉意到實現所進行的一種宗教活動的全過程.
“溜子”亡人死後停放的床,平時在清真寺放著,用到時會抬到使用他的人家。
“封子”請阿訇去走墳或者回家念經時給阿訇的經禮錢。“給阿訇封個封子”
“老師[si]傅”上歲數的阿訇
“奏事[si42]兒”在已逝去的人的紀念日裡表示紀念的活動,包括︰請阿訇、做油香、送油香、宰牛、羊,紀念日主要有“7日、40日、100日、週年、10年、20年、30年、50年” “老奶奶無常在冬天,所以每次奏事兒都在冬天”
“無常”是回民表示“人死”的說法,也說“歸主”、“歸真”如,“老奶奶無常的時候正是冬天”漢民則說“老了”
“請師[si]傅”指“請阿訇回家念經”
(二)稱謂語方面的差異。
在稱謂語上回族漢族存在很多差異,往往表現為對同一對象的不同稱呼。
语言项目 |
回族说法 |
汉族说法 |
俺 |
俺〔ŋăn〕俺〔ŋăn〕們 |
俺〔năn〕俺〔năn〕們 |
母親 |
媽、娘、婭 |
媽、奶、奶婭 |
父親 |
爸爸、爹、伯 |
爹、爸爸 |
姥姥 |
姥娘 |
朗娘 |
姐妹 |
姐妹兒 |
姊妹 |
兄弟 |
哥們兒 |
兄弟 |
妹妹 |
妹子 |
妹妹 |
哥哥 |
哥 |
哥哥 |
弟弟 |
兄弟 |
弟弟 |
叔叔 |
伯伯 |
叔 |
嬸嬸 |
娘,如:三娘、二娘 |
嬸,如:三嬸、二嬸 |
自己 |
個人 |
自個兒、感人、感人各 |
对回民称呼 |
老表 |
回回、回子 |
对漢民称呼 |
百車、早漢民 |
漢民 |
丈夫 |
孩子他爸 |
當家的、掌柜的 |
妻子 |
家裡、孩子他媽 |
娘們兒、內當家的 |
(三)相同事物的不同說法。
除了親屬稱呼上不同,一些對物品或者事物的稱呼也不同。
语言项目 |
回族说法 |
汉族说法 |
物品、東西 |
玩意兒 |
應采兒 |
上午、下午 |
[tou shang wu] 頭晌午[guo shang wu] 過晌午 |
[tou hang wu] 頭晌午[ge hang wu] 過晌午 |
田地 |
地裡 |
坡裡 |
下地干活 |
上地 |
上坡 |
表示感嘆的語氣詞 |
婭哎、主哎、大能的主哎 |
奶啊、天爺爺哎 |
耳朵 |
〔erdao〕耳朵 |
〔lədao〕耳朵 |
劉海 |
箍子 |
劉海、碎頭髮 |
放生餃子用的大木盤 |
蓋的底兒 |
鍋蓋 |
包子 |
包子 |
菜饃饃 |
家裡來了客人,主人留下吃完飯再走 |
吃飯後再走吧 |
住下吧 |
棉花 |
年花 |
娘花、棉花 |
薄外套 |
卦子 |
布衫子 |
薄褲子 |
單褲 |
檔褲 |
豬 |
黑 |
豬 |
抹布 |
手巾頭子 |
抹布 |
包棉花用的方形塑膠袋 |
包 |
棉條 |
衣服上的口袋 |
布袋 |
荷包 |
一種面食粥 |
疙瘩湯 |
咕嗒蛋兒 |
農村在大鍋裡煮菜時為了防止放饅頭、包子的篦子掉下去的Y形木具 |
蓖擦子 |
蓖梁子 |
水壺 |
調子 |
燎壺 |
水缸 |
缸 |
瓮 |
南瓜 |
南瓜 |
囊瓜 |
上供,是漢民的說法,指祭拜祖先,回民中沒有 |
||
跳蚤 |
跳蚤 |
蛤蚤 |
大餡餅 |
和[huo35]子 |
和[he35]子 |
冬天冷時,晚上睡覺被子上面會再蓋一個被子 |
擅被 |
搭背 |
馬扎 |
馬扎子 |
吾曾子 |
撈餃子等食物用的帶孔的勺子 |
漏勺 |
灶裡 |
玉米面 |
渣子 |
個渣子 |
叫鴨子回家 |
丫丫丫丫 |
叭叭叭叭 |
給地松土 |
豁地 |
和地 |
松土工具 |
豁子 |
和子 |
露水 |
露濕 |
露水 |
家中牲畜 |
畜裡兒 |
牲口 |
牛等大型家畜 |
骰鵠 |
牛、驢 |
胡同兒 |
胡同道兒 |
個當 |
蟬 |
爬爬兒 |
老騷狗兒 |
知了 |
蕭蕭兒 |
老騷 |
胳膊 |
胳旁 |
果咆 |
驢拉車時為了不磨脖子,脖子戴的環 |
應棒子 |
打保子 |
陀螺 |
搖高兒 |
立竿兒 |
幾個 |
幾額 |
幾個 |
估計 |
木量 |
估計 |
欺騙 |
忽冷 |
框 |
蛇 |
床床 |
長虫 |
干什麼 |
咋 |
干么 |
注意 |
慮許 |
許忽 |
太陽 |
太陽 |
老爺兒爺兒 |
夾菜 |
揀菜 |
蕺菜 |
走親戚 |
隨人情 |
走親戚 |
點兒 |
點兒 |
膽兒 |
掰 |
掰[bai213 |
掰 [bei213] |
很長一段時間 |
老長時間 |
老時[si]節 |
那 |
那 |
捏 |
任性 |
要嘛 |
任性 |
身體不舒服 |
不好 |
難受 |
生孩子 |
躺下 |
生孩子 |
這時候 |
這前兒裡 |
占函、這暫 |
兒子 |
兒[er55] |
兒[le55] |
地方 |
地夫兒 |
替副兒 |
以前 |
以前可 |
早可、早已 |
弄 |
鬧 |
整 |
人家 |
人家 |
人 |
嘛 |
[ma55]嘛 |
[ma42] |
暖瓶,回︰ 漢︰] |
暖[nan55]壺 |
暖[nan213] 壺 |
二 |
[er42]二 |
二[le42] |
在 |
待 |
得 |
差不多 |
差不離兒 |
差不了兒 |
拉二胡、京胡等樂器 |
拉弦兒 |
拉弦歐 |
今天 |
今兒門兒 |
機門兒 |
德州 |
德[dei213]州 |
德[dei35]州 |
衣裳 |
衣裳 |
衣行 |
只要 |
自過 |
自個 |
機器 |
機[ji213]器[qi42] |
機[ji35]器[qi |
還可以、還好 |
行了地 |
行嘍 |
明天 |
明兒 |
明天 |
後天 |
後兒 |
後天 |
前天 |
前日 |
前天 |
那時候 |
那前兒裡 |
那贊 |
外邊 |
外半兒 |
外兒半兒 |
沒有 |
木有 |
木結 |
一會兒 |
一會兒 |
一撒撒 |
以下是幾個詞綴的差異︰
詞綴“裡”回民說“裡”“這裡”、“那裡”、“那裡”漢民說“嘍”,“這嘍”、“那嘍”、“哪嘍”,有時漢族也用“嘍”代表祈使語氣詞“了”“坐好嘍”回民則用“裡”來表示“坐好裡”表示完成失態的“了”回民用“裡”漢民用“嘍”如“剛來裡”“剛來嘍”
表示估計、猜測等的語句後綴。回民用“么地”“看你一會帶走么滴,我先給你裝好”漢民用“似地”如“他們不敢留他,害怕再有人鬧事兒似地”
詞綴“子”與[ou]化。在當地回民和漢民的語言中,回民在說帶詞綴“子”的詞語時就用“x子”,而漢民在說這類詞語時往往把詞綴“子” [ou]化。舉例如下, “棒子、麥子、襪子、妗子、包子、梆子、蚊子、孩子、輩子、腳丫子、身子、小子、機子、扇子、袋子”等詞語,回民會說[bang zi]、[mai zi]、[wa zi]、[jin zi]而漢民則說[bang ou]、[mai ou]、[wa ou]、[jin ou]這也是非常明顯的區別身分的特點,人們一聽便知哪個是回民,哪個是漢民。
對具體方言中的回族語言進行調查可以為回族漢語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語料。對於回漢不同語音這一現象的細致調查和描述,並進行理論上的分析對漢語語言學的研究,對於回族歷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占武 2010 《回族語言文化》,寧夏民眾出版社。
[2]林濤 1994 《回族文學》,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
[3]劉鑫民 1994 《回族漢語的詞彙變異現象》,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
[4]馬曉玲 2010《淺談回族漢語中的特殊用語》,語言應用研究。
[5]趙衛 2007 《山東臨邑方言語音研究》,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于娜娜,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
回漢語言方面的差異及其身份標記——以山東德州前徐村為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