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之水歌》的“莫愁”形象及其藝術特色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30 作者:蔣瑀蜓 陳梓妍 張曉嵐 王文靜 葉惠敏

摘要:《河中之水歌》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七言詩傑作,以樂府典型人物“莫愁”為核心,生動展現了當時社會不同尋常的女性形象。藝術上,詩歌的平仄押韻展示出古體詩的自由靈動;詩人運用以水起興、順敘其事等手法細膩描繪了莫愁的生活與情感,實現了敘事與抒情的和諧統一。通過與《孔雀東南飛》的對比研究,進一步凸顯《河中之水歌》的文學價值。詩歌以其獨特的形象塑造與藝術魅力,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關鍵詞:《河中之水歌》;蕭衍;莫愁;藝術特色;《孔雀東南飛》

一、引言

《河中之水歌》為梁武帝蕭衍之作,後被收入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中。南梁時期,蕭衍在文學方面的才能與成就使其作品在“萬花叢”中別具一格。《河中之水歌》以樂府詩中的經典人物“莫愁”為主題,塑造了一位洛陽女兒的傳奇形象,影響深遠以致其成為了後世詩文中的常客。在《孔雀東南飛》等前朝樂府詩的影響下,《河中之水歌》既融合又創新,以不拘一格的平仄押韻和寫作手法,開創了樂府詩的新風貌。雖然篇幅精煉,但此中的情感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體現了南朝樂府詩的風格特色,並將其推向了新的高潮。本研究將深入探討《河中之水歌》中“莫愁”形象的塑造及其藝術特色,以揭示該詩作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價值。

二、蕭衍筆下的“莫愁”形象考

在樂府詩歌的藝術苑囿裏,“莫愁”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人物。莫愁故事的歷史演變經歷了南朝宋至梁、唐代、明朝三個時期,其傳說的本事詩為南朝樂府民歌《莫愁樂》和《河中之水歌》,兩首詩歌主要描繪的女子形象被稱為“樂府兩莫愁”。

(一)“莫愁石城西”

《莫愁樂》其一:“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其二:“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流不斷。”

此詩是《西曲歌》之一,流傳出的莫愁形象是一位重情誼的美麗少女,歌曲描繪了莫愁女會見和送別情人時的情景。“樂府兩莫愁”最在出現的是石城莫愁,關於“石城說”,歷史上有金陵石城(今江蘇南京市)和竟陵石城(今湖北鐘祥縣)兩處地方均與莫愁有關。《舊唐書·音樂志》云:

《石城》, 宋臧質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質嘗為竟陵郡,於城上眺矚,見群少年歌謠通暢,因作此曲。 ……《莫愁樂》, 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

從中可知,《莫愁樂》與《石城樂》關係密切,均屬竟陵石城的樂調,故莫愁是竟陵石城人,亦可稱為“鐘祥莫愁”。莫愁又曾南下遊金陵,故後人有所謂“金陵莫愁”之說。

(二)“洛陽女兒名莫愁”

洛陽莫愁是“樂府兩莫愁”中另一莫愁女形象,在《河中之水歌》裏首次出現。《中國名勝詞典》介紹南京莫愁湖:“有洛陽少女遠嫁江東盧家,因此叫莫愁湖。”據傳,在南齊的洛陽有位父親為哄女兒不哭,故為她取名“莫愁”。莫愁生得貌美,做事勤勞踏實,跟著父親學習採桑、養蠶、紡織,樣樣精通。父親去世後,由於家境困苦,莫愁不得不賣身葬父,於是她便被建康(南京)的盧家買去成了少奶奶。婚後,莫愁的丈夫被征調到了遼陽邊塞,家業隨之落敗,莫愁雖與女兒阿侯艱難度日,但她在諸多變故和困境中“化愁為不愁”,更是心地善良,經常幫助鄰裏、救濟窮人。所以,在莫愁去世後,鄉鄰們把她居所旁的石城湖更名為“莫愁湖”,把插滿鬱金香的寓所取名為“鬱金堂”,都是今著名景點之一。

綜合多位學者對莫愁出處的剖析,蕭衍《河中水之歌》中描繪的“洛陽莫愁”並非真實的歷史人物。詩人從宮廷藝術的角度出發,模擬《莫愁樂》的意象,從而創作出了一位類似羅敷的藝術形象。就內容而論,《河中之水歌》有意提取前人所作的人物題材進行加工和再創造,模擬古辭,倚其聲以為詩,是古代詩人們慣用的一種手法。

在《河中之水歌》中,“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嫁與東家王”一句是莫愁形象的轉折與昇華,作者用大量篇幅鋪張莫愁的華貴生活,用意並不是讚美,而是否定。一個“恨”字點出了莫愁唯一的遺憾,傾瀉出莫愁的滿腔悲憤,她怨恨沒有嫁給以心相許的東家王郎,也點畫出了她那顆富貴不能移、追求愛情之心。沒有真正的愛情,這種養尊處優、無所事事的生活使她感到空虛和厭倦。可見在財富和愛情中,莫愁追求的是後者,反映著她不慕榮華富貴的精神。

與《莫愁樂》中的大膽追求愛情、直率表白的莫愁不同,《河中之水歌》的莫愁讓人看到了她深藏在華麗服飾的背後,對這場婚姻的深深怨恨,表現了“寧為野中之雙鳧,不為雲間之別鶴”的感情思想。無論莫愁的身世如何,她都已在中國詩詞裏佔據了獨特地位。隨著時代的變遷,莫愁有了不同的意義,正是無數意義的重疊,才使這一藝術形象更為含蓄深厚,才具有歷史穿透力而成為如今的經典形象。

三、《河中之水歌》的藝術特色

(一)平仄押韻

多數資料將《河中之水歌》歸類為“七言詩”,但關於其風格細節的討論並不充分。通過深入分析詩歌的音韻結構,並參照王力在《詩詞格律》中的相關理論,研究發現《河中之水歌》展現了古體詩的典型特征,不受近體詩嚴格格律的限製,這種自由度在詩中的平仄和押韻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1.平仄

詩人在寫古體詩時,往往會刻意將其平仄與律詩區分,因此在古體詩中拗句出現的次數較多。雖然古體詩風格較為自由多樣,但並非全無規律可言。古體詩的平仄主要有兩點區別:(1)古體詩中多出現常見的四種三字尾: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2)古體詩中的拗句不以平仄交替為特點,而多是平仄相因:句中第二字與第四字同為平或仄;或是第四字與第六字同為平或仄。《河中之水歌》的平仄如下:

粵音

普通話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註:加粗字體為“三字尾”,“__”為合乎“平仄相因”規律,“”為“由仄入平”現象)

表1 《河中之水歌》平仄

1.以粵音為標準時,本詩中有六句符合“三字尾”標準,七句符合平仄相因原則;若以普通話四聲為標準,本詩則有六句符合“三字尾”標準,八句符合平仄相因原則。

2.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普通話的發音規則中入聲已經消失,但王力指出,不能單純以如今的北方聲調分析古代音韻。許多入聲字在語音的發展中逐漸變為陽平聲。因此,在使用普通話研究古詩音韻時要特別注意“由入變平”的現象,並特別將“由入變平”的入聲字單獨標注為仄聲。由此可見,本詩各有一半左右的句子符合“三字尾”及“平仄相因”的規則,但相較於其他古體詩,《河中之水歌》在平仄運用上依然較為自由。

2.押韻

韻與聲調、平仄之間密不可分。本詩的韻腳分為“流”、“愁”、“頭”、“侯”之間通尤韻,第七句開始換韻,由“尤韻”轉為“陽韻”。換韻後“梁”、“香”、“行”、“章”、“光”、“箱‘、“望”、“王”之間通韻。再看各字的聲調,皆壓於平聲,由此可見本詩明顯壓平聲韻。

綜上,古體詩的音韻雖然沒有後朝詩詞來得嚴格,但亦不是無跡可尋。從《河中之水歌》來看,其在平仄和韻尾方面都較為符合古體詩的音韻規則,但又不完全困於格律要求之中。可見梁武帝蕭衍對此詩的創作較為自由,在富有獨特個性與風格的同時,亦展現了詩歌的音韻美。

(二)寫作手法

《河中之水歌》因其精妙的寫作手法成為研究古代詩歌的重要文本。在該詩中,詩人蕭衍巧妙運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現力的文學技巧,不僅豐富了詩歌內涵,更增強了其藝術感染力。

1.以水起興,以歲鋪陳。

《河中之水歌》開篇採用起興的手法,因黃河距洛陽不遠且流經附近,故以河水東流引出詩中所寫的洛陽女兒莫愁的故事,“水向東流”與“女兒莫愁”的歲月遷移在形象上頗為和諧。此外,河水東流是一個時間流逝的意象,象徵一種單純意義上的愁苦,常用於表達人生易逝或女子感歎紅顏衰老,於此也暗示了此詩表達女子閨情的主旨。詩中三至六句按照莫愁年歲的順序,展開排比鋪陳,採用年齡序數法,講述其人生經歷。全詩連用十二句鋪敘莫愁的婚後生活無比富貴,通過居住環境、穿著等極寫其優裕的待遇,為末句的轉折作鋪墊,給人以極大的落差感。

2.順敘其事,先揚後抑。

敘事與抒情的表達方式使全詩的語言通俗明快、流走自然,將莫愁不同的人生階段以順敘的技巧展現,從十三歲講述到十六歲,織綺、採桑、結婚、生子,接著從盧家的環境與莫愁的服飾方面極力凸顯其富貴,謂之“揚”,最後直抒胸臆道出本詩真正主旨,謂之“抑”,先揚後抑的寫作手法使此詩在短的空間內波動搖擺,充分體現了先藏後露的藝術特性。

3.卒章顯志,篇末明旨。

詩人花費大量筆墨層層遞進地描繪了莫愁嫁入盧家的生活片段,那些織綺採桑、結婚生子的日常,以及莫愁精緻的服飾與盧家華美的環境,共同構築了一幅看似悠閒、快樂的生活畫卷。就在讀者可能產生錯覺誤解之時,詩筆突然急轉,本詩的結尾以“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嫁與東家王”點明中心,寫的是莫愁嫁入盧家後的感歎所嫁非所願的遺憾與怨責。卒章顯志的表現手法運用恰當,增加了此篇七言詩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展現出“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

4.描寫得當,正側結合。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先是直接描寫莫愁頭戴十二金釵、腳踩斑斕絲綢鞋,一目了然的雍容華貴在此展現;接著採用間接描寫的手法,璀璨生光的鏡子和往來奔忙伺候的奴僕側面刻畫了莫愁“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富貴生活,即“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這種正側結合的描寫方法較為得當,起到了烘雲托月、錦上添花的作用,啟發讀者的想像力,增強的藝術魅力。

四、《河中之水歌》與《孔雀東南飛》比較分析

作為梁朝愛情詩之一,《河中之水歌》細膩刻畫了莫愁的富貴生活與其渴望真愛卻不得的遺憾心理。與之相輝映,《樂府詩集》中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亦描繪了主人公在愛情中的悲涼心境。《孔雀東南飛》最早收錄於南朝徐陵的《玉臺新詠》,其情節構造與藝術手法對蕭衍《河中之水歌》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兩首詩在相似之中又各具特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節從時代背景、內容主題、情感表達三大方面,剖析《孔雀東南飛》與《河中之水歌》之間的異同。

(一)詩歌背景比較


《河中之水歌》

《孔雀東南飛》

創作時間

南梁

東漢

(亦有學者提出其創作時期為六朝)

蕭衍

佚名

詩歌體裁

七言古詩

五言長篇敘事詩

詩歌題材

莫愁所嫁非所願的愛情故事

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

時代背景

南朝社會熱衷創作“洛陽美女”之形象。“莫愁”在此時的樂府中首次出現,在此詩中更為極致富貴華美的形象。

漢代推崇儒家思想,“倫理綱常”為社會主導思想,劉蘭芝作為該時代的人妻,嚴重受到封建禮教的迫害。

表2 《河中之水歌》與《孔雀東南飛》背景比較

《孔雀東南飛》與《河中之水歌》均為古體樂府詩。從創作年代上看,世人對《孔雀東南飛》的產生時間較有爭議,根據其故事中反映的漢代文化背景可以推斷其創作於東漢時期。雖有學者指出詩歌內容所體現的習俗、風格與六朝樂府頗為相似,目前尚無明確證據支持。學界普遍認為《河中之水歌》受到了《孔雀東南飛》的啟發,故《孔雀東南飛》可能早於《河中之水歌》問世。

從時代背景看,《河中之水歌》的創作基於南朝社會對《洛陽道》的熱衷以及對“洛陽美女”和愛情題材的盛行,詩人蕭衍巧妙借鑒了這一時代風潮,以莫愁的愛情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南朝女子對真愛和自由的嚮往。相較之下,《孔雀東南飛》則是東漢社會的一面鏡子,折射出當時社會嚴重的封建禮教壓迫,詩中的悲劇愛情是個人的不幸,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哀,故此詩的批判性更為強烈。兩首詩作,一南一北,共同勾勒出中國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情感思想風貌。

(二)詩歌內容比較

兩首詩歌的主題內容雖都細緻描繪了女主的愛情婚姻故事,但所反映的內容色彩卻不盡相同。

1.故事內容對比

《河中之水歌》的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其一是描繪莫愁從十三歲至十六歲的生活經歷;其二是描繪盧家的富麗堂皇和莫愁嫁入盧家後的富足生活;最後是表達了莫愁渴望嫁與真愛的心願。《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則分為五個部分:先以劉蘭芝自述描寫其十三至十七歲的生活;再描繪劉蘭芝、焦仲卿與焦母之間的矛盾以及最終劉焦夫妻誓別的場景;第三部分敘述了劉蘭芝回家後不願再婚而與母親兄長的抗爭;第四部分描寫劉蘭芝與焦仲卿相約殉情;最後以二人合葬,孔雀雙飛為結尾。

可以發現,兩首詩的內容起伏不同。《河中之水歌》的內容重點在於描繪莫愁女在盧家的富貴生活,直到最後筆鋒一轉,抒發悲傷的情感;而《孔雀東南飛》通篇的敘述重點都圍繞著劉蘭芝生命中的兩大悲劇——被迫與丈夫分離回娘家及被逼嫁與縣令之子,以悲劇始,以悲劇終。

2.人物形象對比

《河中之水歌》與《孔雀東南飛》均通過一系列人物來推進故事情節,展現了兩首詩在人物刻畫上的高超技巧。將視角由“面”轉向“點”,聚焦於兩位女主角——莫愁與劉蘭芝,通過對比分析,深入探討兩位女性形象在詩中的塑造和表現,以及她們所承載的情感價值。


莫愁

劉蘭芝

外在

形態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著我繡裌裠,事事四五通。

足下躡絲履,頭上瑇瑁光。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

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技能

能“織綺”、能“採桑”,勤勞又手巧

“織素”、“裁衣”、“彈箜篌”、“誦詩書”,樣樣精通,勤勞能幹,多才多藝

愛情觀

對真愛的執著追求

表3 《河中之水歌》與《孔雀東南飛》人物形象對比

莫愁與劉蘭芝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從外貌上看,莫愁是南北朝世人描繪的美女,從劉蘭芝的外貌描寫中也能反映其美麗大方;其次,兩位主角均從“十三歲”開始便習得紡織、採桑、裁衣等技能,其聰穎能幹都躍然紙上。

如此美麗勤勞的兩位女主在愛情中遭遇的悲喜並不相同:莫愁的婚姻生活相對而言較為美滿,家庭富裕,又受到悉心的照顧;而劉蘭芝的婚姻生活則支離破碎,屢遭婆家驅逐,又被逼嫁與縣令之子。即便如此,她們都有一個共通的愛情觀,即希望與自己的意中人相守一生。這是古代女子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對自身愛情無法自由追求而發出無可奈何的共同慨歎。

兩首詩中相似度最高的有兩部分:

(1)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節選自《河中之水歌》)

(2)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節選自《孔雀東南飛》)

相似之處在於作者都以年齡遞進的方式表達出對女主內在聰慧能幹的讚美,而不同點是《河中之水歌》較為單純地以敘述角度體現莫愁聰慧能幹,《孔雀東南飛》對於劉蘭芝豐富教育經歷的描寫意義則更深,它奠定了劉蘭芝的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點,為下文其不屈服封建禮教束縛的態度作鋪墊。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節選自《河中之水歌》)

(2) 足下躡絲履,頭上瑇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節選自《孔雀東南飛》)

兩處都是對於女主的描繪,展現了莫愁和劉蘭芝的美。不同在於對莫愁的外貌描寫主要體現在其嫁入盧家之後的富裕生活,並與末尾兩句莫愁的遺歎形成對比,對劉蘭芝的外在描寫則體現了其大方的姿態,為了表達劉蘭芝對婆婆無情驅遣的回擊,在離開焦家當天強忍委屈和悲憤,極力維護自己的尊嚴。

(三)思想情感比較

兩首詩的作者都借詩中角色的情感來表達自身感受,將兩位女主的思想情感異同點進行比較,異同點如下:

1.相同之處

其一,《河中之水歌》和《孔雀東南飛》都表達了女主角對於金錢的不追求,《河中之水歌》中即使描繪的盧家富貴、精緻的生活,卻依然無法阻擋莫愁對“人生富貴何所望”的感慨;而《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離開焦家當天的場面與裝束描寫都體現出無盡奢華,然而這種在當時社會中令人羡慕的富貴,在劉蘭芝的心裏卻毫無波瀾。其二,兩首詩都體現了古代女性不屈於封建禮教,勇於追求婚姻自由的強烈願望。《河中之水歌》最後一句“恨不嫁與東家王”直接點明了莫愁沒能嫁與心愛之人的遺憾之情;《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對焦母、兄長的反抗,直到最終跳池以明志,體現了其對於封建禮教的不屈服。

2.不同之處

相比《河中之水歌》,《孔雀東南飛》的情感更加多層、複雜:在與焦仲卿的對話中,表現了劉蘭芝對於焦仲卿的愛與包容;在離開婆家時盛裝打扮,表達了劉蘭芝心中的矛盾以及對婆婆無聲的抗議與示威,同時又極力保持自身的沉穩與自尊;到最後被迫嫁與縣令之子時,她為了真愛寧死不屈,體現了她對於封建禮教的頑強反抗。除此之外,從思想境界來看,《孔雀東南飛》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已經超出了劉蘭芝個人或劉、焦兩家的小範圍,而將視野擴大至整個社會,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禮教束縛的惡劣情況。

從以上三大角度的比較中可以看出,《河中之水歌》與《孔雀東南飛》雖然在篇幅和內容上有所差異,但蕭衍所創作的短短十四句七言詩無論在內容、手法或情感表達上都十分完整深刻,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五、結語

明代胡應麟評《河中之水歌》:“寓古調子纖詞,晉後無能及者。”此詩作為南朝梁武帝蕭衍的代表作,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影響著後世。《河中之水歌》中以洛陽莫愁為核心,詩人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手法塑造了一位既富貴美麗又充滿哀愁的女性形象。她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不僅是對前代樂府詩“莫愁”形象的發展,更是古代文學中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象徵。這一藝術形象所蘊含的豐富情感與文化價值對如今亦有現實意義。可見,在綺麗、柔弱之風盛行的齊梁時代,《河中之水歌》確是一首不同凡響的詩作。

在藝術特色方面,詩歌在平仄押韻技巧的運用上,既遵循了古體詩的典型特征,又展現出其自由靈活的一面。詩人在寫作手法上也頗具匠心,詩人以水起興,以歲鋪陳,通過順敘其事、先揚後抑、卒章顯志等手法,將莫愁的人生經歷與內心情感娓娓道來,流暢敘事與深刻抒情兼具。此外,通過與《孔雀東南飛》的對比研究,剖析兩者在時代背景、內容主題及情感表達上的異同,進一步凸顯詩歌的藝術價值。

綜上,《河中之水歌》不僅在藝術形式上展現了詩人蕭衍的創新精神,在內容上也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面貌。詩歌以莫愁的生動事例,道出古代普通女子在物質和精神之間的抉擇。這一藝術形象也將在中國文學的長河中繼續閃耀,不斷流轉於文人墨客的筆下。

參考資料:

[1]丁牧主編:《中國文學的歷史》,2018年,第20-22頁。

[2]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古詩三百首鑒賞辭典》,2008年,第631頁。

[3]王力:《詩詞格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83-104頁。

[4] 石觀海主編:《中國文學簡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7-82頁。

[5]肖靜波:《淺析〈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棄的原因》,《文學教育(上)》(湖北),2011年第5期,第88-89頁。

[6]胡應麟:《詩藪內編》,明朝 1368-1644,轉引自傅璇琮:《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詩文評卷》,2009年,第228-230頁。

[7]馬曉光:《“重帳深下莫愁堂”——樂府人物莫愁女的傳說》,《文史知識》1988年第9期,第94-98頁。

[8]陳子揚:《〈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形象賞析》,《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黑龍江)2004年第3期,第95-96頁。

[9] 郭茂倩:《樂府詩集.四十八卷.清商曲辭》,香港:中華書局,1979年11月,第698、1204頁。

[10]曹旭、陳路、李維立:《齊梁文化研究叢書:齊梁蕭氏詩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5年07月,第168-169頁。

[11]黃紹筠:《中華古典詩歌吟味》,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年,第598、599頁。

[12]劉剛、王夢:《〈莫愁樂〉與莫愁意象及莫愁傳說》,《樂府學》(廣州)2016年第1期,第131-142頁。

[13]劉昫:《舊唐書》卷二九,香港:中華書局,1975年,第4冊,第1065頁。

作者:蔣瑀蜓,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生

陳梓妍、張曉嵐、王文靜、葉惠敏,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歷史文化,碩士研究生

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