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高校中國語言與文學專業課程體系比較 ——以4所代表性大學課程為例

发布时间: 2024-09-30 作者:虞凌楠,许弘毅

摘要:本文針對「兩岸四地」高校中國語言與文學課程體系進行比較研究,對北京大學、臺灣大學、香港大學及澳門大學四所高校發布的培養方案進行整理與統計,探討其中國語言與文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異同。結果顯示,北京大學強調全面的人才培養;國立臺灣大學則重視傳統文化的薰陶;香港大學提供較多的自由選擇空間;而澳門大學則注重均衡發展和人格教育。四校在通識課程設計上也存在一定差異,各自強調不同的人格培養方向。

關鍵詞:課程設置;兩岸四地;人格培養

一、 引言

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大學是研究和傳授科學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是個體之間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學術勃發的世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現代教育體系和思維不斷成熟,各大高校中文系的培养体系應與之俱進然,構建現代化人才培養體系。課程設置在任何一個教育體系中都居於中心地位,因為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養人;而培養什麼樣的人, 最終將由課程來決定。也就是說, 設置什麼樣的課程, 就意味著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因此,針對各大高校中文系開設課程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新時代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謹獻綿薄之力。

雖然前人已研究過漢語言文學系課程開設與知識體系(沈衛威2011),海外高校中文系課程開設分析(張慧娜2021,丁米2011)等等,但迄今尚未有人研究過中國高等院校之間中文系課程開設差異。因而針對該空白領域,作為澳門大學中文系本科生,我們認為該課題值得進一步對其進行深入探討與比較研究。

中華文化枝繁葉茂、源遠流長。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四地作為根植漢文化的土地,在文化傳承與教育上都肩負著重要責任。為推動中文教育,四地的頂尖高校推出了「兩岸四校中文合作計劃」,迄今已歷十年,四校充分發揮各校中文系的優勢,加強了學術交流,使中文教育呈現出同中有異,百花齊放之盛況。故本文將立足於四地頂尖學府:北京大學、臺灣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作為代表性高校對其中文系課程設置進行分析;通過各校官網、教務處所發布的專業簡介、課程大綱、課程表等對各學校中文系開設課程的數目、類別等進行統計整理並建立封閉語料庫。除此之外,基於各個課程的修習年級、課程內容、課程類型、課時數等方面對語料進行語碼標記,運用社會語言學理論和對比研究法等統計學方法深入分析各校中文系課程設置之特點與異同。

二 、知識體系構造:四校學分組成及專業課程特點之比較

「主體的知識結構在實踐活動中能釋放出多大能量,取決於它的模式是否合理。模式是知識結構存在的具體樣式,是主體所掌握的知識的數量、種類和層次三要素之間的組合方式。探明知識結構有哪些模式以及各種模式的組合方式和功能特點,可以幫助主體正確認識自己,有目的地吸取知識,自覺地建構最佳知識結構。」(侯小豐1991)根據其理論,主體的知識結構層次一般可分為一般常識知識、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研究方向五個層次,其中的內容因時代因人而異。而人的知識結構組成由於數量、種類和層次三要素之間組合方式的不同,又大致可以分為通識能力與專業能力。通識能力與專業能力的關係在人的知識結構組成中的分佈大致為金字塔形,上下分層,互為倚靠。 通識能力提供所有知識的分支,使學生在致力於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瞭解,其相對應的能力為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文學鑒賞能力等。 而專業能力則在此基礎上對其中某個方向進行的更深入的研究。

在通識能力方面筆者選取各學校對中文系學生在通識課方面的要求結合四個學校在通識課方面的簡介進行比對。在專業能力方面通過統計四個學校為中文系學生開設的必修課、選修課以及對修習課程的預期要求進行比對,來探究四個學校對中文系學生在專業能力方面培養的預期目標和課程設置。

除此之外,漢語言文學歷經兩千多年的嬗變,始終保持著強勁生命力。 因此對於這門學科而言,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維繫其內在源流的同時面向世界、推陳出新是一個需要考量的問題。 因此筆者對語料進行了該方面的語碼標記,將中文系專業課程分為「傳統」與「西方/現代」兩類,以呈現四所高校在該方面的教育策略傾向。

1.專業能力培養

由於四所學校各自的學分構成體系存在差異,因而筆者認為我們沒有辦法以一個系統性的理論講四所學校囊括進去並進行橫向的互相對比分析。因此我們決定將其分為開設課程和應修課程兩個方面對四校進行比較。以下是筆者通過各學校教務處公布教學大綱與培養計畫,整合統計出數據如下:

表1 專業課程開設情況統計


專業必修

專業選修

北京大學

24

102

臺灣大學

22

84

香港大學

10

49

澳門大學

14

38

表2 四校學生應修學分統計


專業必修

專業選修

北京大學

58

37

臺灣大學

44

60

香港大學

18

54

澳門大學

42

24

首先從開設學分方面來看,北大共計為126門,臺大為106門,港大和澳大則分別為59門及52門。由此可見,北大和臺大課程開設數量相對而言顯著多於港大和澳大。

從應修學分方面來看,北大、臺大、澳大的專業必修課程學分分別為58、44、42。因而此三校對於中文系本科學生的能力都存在著預設要求。而只有港大在此方面不同,由於其大部分課程基本為6分制,而其他三校則多為2-3分,因而港大的必修課程數量顯著低於其餘三校。與之相伴的則是港大的剩餘學分並不作要求,可以自由選擇其他院系開設課程。可以見得,北京大学、国立臺湾大学和澳门大学对中文系学生基础能力有着更多预设性的要求,為中文系學生設計了一系列基礎課程學習計畫。香港大学則相对而言給予了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空間。

2.課程側重描寫

筆者根據四校教務處在官網上發布的課程表,整理了四所學校課程計劃中的專業必修課程與專業選修課程,意圖以此作為四校中文系開設課程側重的體現,並在此基礎上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和描摹。統計結果如下表:

表3 四校文學類課程與語言學類數量統計

文學/語言學

文學

語言學

北京大學

76

25

臺灣大學

62

28

香港大學

42

15

澳門大學

28

18

表4 四校傳統類課程與西方/現代類課程數量統計表


傳統

西方/現代

北京大學

53

64

臺灣大學

74

25

香港大學

26

32

澳門大學

23

29

通過對表2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開設課程總量上,北京大學顯著多於其餘三校。 在專業基礎知識方面,北京大學開設課程最多。 而在專業知識方面,除北京大學有明顯數量優勢外,其餘三校都開設了一定數量的課程。有一定差別,但並不顯著。

除去課程總量的區別,四所高校的文學類與語言學類課程安排在數量上也有著一定的特點。從表3數據可見,四所學校所開設文學類課程均明顯多於語言學課程。 在具體數量上,澳門大學相較均衡,北京大學與香港大學在文學課程與語言學課程數量上的差距則更為顯著。值得關注的是,四所學校中僅北京大學的專業設置為「漢語言文學」、「漢語言專業」兩個並列的專業,由於其餘三校均只開設了中國語言文學係,因此本文僅就北大「漢語言文學」係進行討論,「漢語言專業」相關課程數據並未列入表格。

在「傳統」與「現代」的教育傾向方面,四校略有不同。如表4数据可见,臺灣大學所開設的傳統類課程遠多於「西方/現代」類課程;其他三校則均以「西方/現代」類課程略多,二者數量相差不大,相對均衡。我們總結了四所學校在專業能力培養方面的規劃現狀,不難發現四所學校在專業能力培養方面都非常注重文學類課程,但語言學相對而言較少。 相較於前者,後者所佔比重在四所學校中都僅為四分之一左右甚至更少。 而在傳統文化課程與西方現代課程之間的規劃上,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和澳門大學比例基本一致,開設西方現代課程數量比傳統類課程多出約20%。只有臺灣大學的傳統文化課程數量是西方現代課程的兩倍,足以見得臺大對於庾續傳統文化之重視。

3.核心能力架構

對於中文系學生而言專業選修課所承擔的功能更多在於為其未來發展研究方向提供背景知識和技術能力,專業必修課才是一所學校對其中文系學生核心能力架構的培養。 因此本部分主要聚焦於四所學校對中文系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架構之特點與異同,並試圖歸納出四所學校各自特點以供參考。

以古代漢語為例,其相關知識在四所學校中均為必修,學生能通過該課程瞭解古代漢語面貌,掌握古代漢語文字、詞類和語法內容並懂得如何將古漢語知識應用於實際的古文閱讀和理解上。 但在課程安排及學制構成上,每個學校的安排並非完全一致。 如臺大將其分為文字學、音韻學、訓訞學三門課程,每個課程學時為一學年。 澳大開設了一門古代漢語,學時為一學年。 北大則分為古代漢語和訓訌學及音韻學,學時總共為兩年。 港大則只有一門古代漢語導論,學時為一學期。 由此可見即使是同一方面的知識,各個學校的安排也各不相同。

除古代漢語外,必修課程還有其他諸多領域。 如文學方面,北大和臺大將之細分為多個領域分別講授。 如「閱讀與寫作」、「歷代文選及習作」等課程,代表著兩所學校對文學方面的重視。 澳大和港大則以綜述形式出現,如「中國現代文學」、「中國古典文學導論」等課程。 詳細講述課程則設為選修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如「二十世紀華文文學」等課程。

除此之外,每所學校也各有其特點之所在。 北大有諸如「民間文學」、「當代文學」、「古代文學」、 「文學原理」等一系列文學類必修課程,在每個領域進行詳盡的劃分,深入探究,講授全面。臺大則於古代文學方面進行更為專一的區分,課程導向更加細緻,開設課程如「先秦兩漢文選」等。 語言學方面四校特徵基本與文學一致。 北大依舊最為全面細緻,有其他三校未曾開設的「中文工具書使用」、「語言工程與中文信息處理」等等課程。 臺大在小學方面比重更高,港大澳大則依舊以綜述形式開設。

總體來說,北大在必修課程細緻程度及系統性程度上具有更多優勢。 「民間文學」、「中文工具書使用」等課程展現了其在中文系學生核心能力培養上的深度挖掘,課程安排全面周到。臺大則非常重視古典文學方面,「國學導讀」、「文學概論」等等課程,更為注重培養學生文學方面的閱讀理解及行文寫作能力。 港大和澳大相對較為自主,必修課程基本以概論形式出現,進一步的研究與深入需要學生在選修課程中由自己選擇。

三、健全人格培養:專業課和通識課在人格教育中的具象體現

學者黃希庭認為,人格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羅素指出四種理想的人格:活力、勇氣、感性和智慧。

在大學教育中貫徹人格培養是諸多高校的信條之一,這一點亦可見於本文所討論的四所高校的課程規劃中。賈馥茗認為,人格,見於品格和修養等方面,而知識和品格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如臺大對其通識課的介紹:「除了藉由本校通識課程的規劃與實施來達成,亦可透過專業系所提供的正式課程、潛在課程,或是非屬課程的校園活動,營造有助於培養學生基本素養的學習環境」。 故對於中文系學生,人格的教育體現在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兩個方面。

1.通識課程與人格培養

根據各學校發布的通識課程之說明,我們發現四所學校都注重於「全人」的建立,意即「健全人格」。 然而由於四所學校對通識教育的綱領、培養方向、課程設置互不相同,且彼此有重合和衝突之處,我們暫時難以將四所學校的通識課程以統一的數據進行橫向比較。

因此筆者首先歸納了四所學校的通識課程設計,總結出其中關乎人格培養的規劃如下:

北京大學的人格教育通識課分為必修與選修兩部分。其中必修部分包括勞動教育與思政必修。北京大學要求其中文系學生在本科阶段劳动教育不少于32学时。並修讀必修思政課(共19學分),以及一門選修思政課。在選修通識課方面,北京大學也分為四個領域: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技术。要求修讀12學分。

臺灣大學秉持著「落實品德教育,養成學生負責、自律、勤勞、服務與互助合作之美德」的目的,規定中文系學生必修服務課程。而在選修通識課方面,臺灣大學指定中文系學生選修5個領域的通識課程:世界文明、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數學數位與量化分析、物質科學、生命科學。要求至少選擇三個領域,需修讀4門課。共12學分。

香港大學僅要求中文系學生修習選修通識課程,分為4個領域:科學、技術和大數據,藝術與人文學科,全球問題,中國:文化、國家和社會,其中有三個領域涉及對學生人格的塑造。香港大學要求學生必須完成36 個學分共6門課的通識課程,每個領域至少選修一門,不超過兩門課程。據此統計,在香港大學規劃的通識教育中,有24-30學分關乎人格教育培養。

澳門大學的必修通識課中,有如「道德價值的基礎」「應用倫理學」等針對人格培養的課程,以及書院的生活教育課程,總計5學分。

澳門大學開設的選修通識課則分為四個領域:文學與人文,科學與技術,社會問題與行為,全球問題。每一領域至少修讀一門課,共12學分,其中有三個領域涉及對學生人格的塑造,計9學分。

綜合比較四所學校的通識教育體系,四所學校均開設了相關課程進行人格培養,涉及領域也較為完善。其次在課程設計方面,北京大學相比其他三所學校較為詳實,更關注通識知識領域對學生思想與人格的塑造。

2.專業課程與人格培養

中文系專業課程的內容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思想品德,這也是中文系課程設計的重要基礎。無論是古籍經典中的傳統美德,還是現當代文學所蘊藏的人文思想,中文系課程的教育內容都兼具著陶冶審美情操、健全人格修養之功效。將高校學生的人格教育融入中文系課程之中,在提高中文系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實現人格與思想的發展,以實現「由學而獲致完美的人生」(賈馥茗)。

文學作品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現代文化傳遞的重要載體之一, 在提高學生的思想修養、進行人格培養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文學就是人學」, 文學作品中作家展現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古典政治哲学中,也充分发挥了人格教育理论,如儒家之「修身」,道家之「無為」等等。故在高校文學教育中,可以實現專業能力與人文情懷、人格思想的共同提升,具體課程如北大開設的「現代思想經典導讀」,臺大開設的「國學導讀」,港大的「世紀中國文學,現代性與國族」,澳大的「先秦諸子閱讀」等課程。

四、結語

本文研究比較了北京大學、國立臺灣大學、香港大學和澳門大學四所高校中文系的課程設置,發現各校在專業能力和人格培養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綜合比較四校的中文系課程規劃,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異同特徵:

從學習總量上來看,四所學校中文系學生在本科階段所應修習的課程體量大致相當。但在課程安排方面四所學校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北京大學在漢語言文學專業領域相較於其他三所高校開設的課程數量最多,涵蓋領域更廣,且對於專業必修有著較高的要求,在通識課通識能力和人格塑造方面的要求亦是如此。這也就意味著北京大學在為中文系學生制定了一系列覆蓋各個專業領域的專業能力培養計劃的同時也極為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人格、素質等全方位的培養,並且還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可供學生選擇深造的研究方向,這使得學生能夠獲得更全面的知識和能力。

臺灣大學無論是專業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在數量和種類上都僅次於北京大學,其文學方面課程和語言學方面課程比例最為懸殊,同時對於專業必修也有著一定要求。其次在人格培養功用方面的課程,臺灣大學尤為突出。然而其通識課要求相較而言並未過多強調。由此可以推斷,臺灣大學在對中文系學生的培養方向上,注重對國學經典、傳統知識的熏陶和培養。

香港大學在專業課程的數量和種類方面較少,其對於專業應修課程數量明顯少於另外三所學校,但這並不意味著即使由於其大多數課程學分為6分的緣故使其應修學分看上去被誇大了,但實際上其應修學分並未因此減少分毫。只不過將修習領域的選擇更多地交由學生自主選擇。由此可見,在中文系人才培養方面,香港大學頗有些「無為而治」的意思。

澳門大學雖然看上去無論是通識課程、專業課程還是涵蓋領域都並不佔優勢,但是綜合其必修課和選修課要求以及通識課程的安排。可以見得,澳門大學對中文系學生的培養更加注重各方面的均衡發展以及更加強調健全人格的建立。

在通過對四校課程體系安排進行多個角度的對比分析後,我們發現北京大學在漢語言文學專業體系上更加均衡完善,專業能力與人格培養並重,同時有著諸多研究方向供學生自主選擇。而其他三校則各有其特點,臺大在傳統文學方面造詣頗深,港大注重興趣研究和創新,澳大則均衡發展。期望本文能夠為未來中文系的人才培養提供參考依據,能促進各校在課程設計上的互相借鑒與進步。

參考文獻:

[1]賈馥茗等.1981.教育與人格發展(上).復文圖書出版社

[2]侯小豐.1991.主體知識結構的模式晉陽學刊.

[3]沈衛威.2007.現代大學中文系的知識體系與新文學的生存空間—以 6 所大學中文系的課程為中心實證考察.揚子江評論.

[4]黃希庭.2017.人格研究中國化之我見.心理科學

[5]石新春.2019.人格培養目標下對語文教學活動的思考.語文天地.

[6]李雪.2022.以文學教育喚醒生命感和價值感.光明日報.

[7]劉俊齊.2023.基於現代教育理念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方法研究.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虞凌楠,许弘毅 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本科生

5.pdf